玉屏:油茶飄香茶農笑

来源: 本站原创      2018-07-08 10:32:08
字号: T| T

“種植油茶錯不了,一朝種下,收益能惠及幾代人。”7月3日,說起種植油茶的好處,玉屏侗族自治縣朱家場鎮甘龍村村民范永芬是贊不絕口。但在以前,范永芬可是不怎麼待見油茶的。

范永芬家有好幾畝祖輩種下的老油茶,可多年來,由於品種老、管護不力,效益越來越差,對於自家佔著土地卻沒什麼產出的老油茶,范永芬心裡嫌棄得很。

玉屏的油茶種植歷史悠久,有“中國油茶之鄉”的美譽,老油茶林資源豐富,像范永芬一樣的茶農不少,由於昔日不懂科學的管護和品種改造技術,老油茶效益不高,守著滿坡的油茶樹卻受窮的油茶農不在少數。

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,近年來,玉屏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,積極調整產業結構,發展綠色生態產業。作為該縣主導產業的油茶,更是成了其中的重頭戲。依托“中國油茶之鄉”這一品牌,該縣不僅引導群眾因地制宜發展油茶,還致力於全縣豐富的老油茶林資源開發,助推鄉村振興。

為抓好油茶主導產業發展,該縣成立了縣脫貧攻堅產業發展領導小組,制定了一系列支持油茶產業發展的扶持政策,並與大連民族大學簽訂了油茶產業技術攻關合作協議,共同建設油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,支撐玉屏油茶產業科學發展。

有了技術作支撐,該縣去年對全縣的老油茶林進行了低產改造,范永芬家那幾畝“不值錢的”的老油茶林可算是“搖身一變”,年底就給她帶來了5000多元收益,把范永芬樂壞了,也對油茶種植改變了看法。

在甘龍村,油茶種植戶就有74戶319人,其中貧困戶有35戶143人,全村共種植油茶1730畝,大都是老油茶林或成年油茶,一經“改造”,都成了群眾增收的穩定產業。

而放眼玉屏全縣,20多萬畝的油茶林遍布村村寨寨,其中新建油茶基地僅8.7萬畝,已投產油茶林面積達15.4萬畝,產值1.4億元,涉及全縣農業人口7.8萬人,油茶農戶均增收917元,其中帶動貧困戶3425戶11268人。像甘龍村這樣,靠種植油茶實現增收增效的村寨,是不勝枚舉。今年,該縣又新造油茶2810畝,將新增帶動貧困戶62戶172人增收。

“看到遠處連綿起伏的山了嗎?那都是我們羅家寨的老油茶林!”田坪鎮羅家寨村年近八十的彭照光老人指著遠處的山頭,有些自豪地說道。

羅家寨村是玉屏保存得最完好的老油茶基地,全村744戶2409人,共有油茶林5000余畝。油茶產業作為該村的支助產業之一,覆蓋了全村群眾。

當問及彭照光老人家有多少畝油茶林時,連老人自己也答不上來,因為舊時種油茶,靠的是腳丈量,各家各戶隻記得自家是哪一座山頭。而去年,彭照光家僅是油茶收入就掙了數萬元。

“村裡家家戶戶都有油茶林,每年都能帶來一筆不小的收入。特別是對老油茶林進行低產改造后,那效益增加的不是一點兩點。”羅家寨村村主任姚元貴笑著說道。姚元貴家也有20來畝油茶林,去年他家的油茶籽留一半賣一半,收入1萬多元。

油茶產業帶來可觀經濟效益的同時,也實現了生態效益的提升。田坪鎮金竹村吳家組村民吳可加,看到家鄉的山坡因耕種越來越少而荒蕪心裡很是著急,幾番考量下來,他很是看好油茶種植這條生態致富路。2016年,吳可加放棄了每年10多萬元收入的工作,毅然回家,動員鄉親趁著鄉村振興等政策利好,發展油茶種植產業。

為了打消鄉親們對於產業的顧慮,吳可加和村裡的吳必勇、吳可珍、吳可六等8人帶頭入股了45萬元,再加上產業扶貧專項資金的40萬元,成立了祥達農民專業種植合作社。去年,祥達農民專業種植合作社吸納村民土地入股,種下了油茶700畝,今年,不僅油茶樹防風固土的效果便已漸漸顯現,油茶林的管護用工,也讓村民們嘗到了打工增收的甜頭。而同時,在油茶產業見效后,以地入股的村民將與合作社按3:7的比例分紅。

“油茶產業有了實實在在的收益,帶來的不僅是老百姓種植積極性的提高,產業的壯大,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腰包鼓起來了。”銅仁市委常委、玉屏自治縣委書記王俊銘說,找准了產業發展路徑,便是找准了脫貧攻堅的發力點,力爭在2020年,該縣油茶面積達25萬畝,產值2億元,讓油茶產業真正成為玉屏群眾的致富產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