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川文化

来源: 本站原创      2017-03-16 10:59:43
字号: T| T

铜历史文化

东川区的汤丹镇是东川铜矿主要产区,也是当年东川矿务局机关所在地。其采铜历史悠久,是名副其实的“钱王故里”和“滇铜京运第一镇”,在两千多年的铜矿开采史中,逐渐形成了吃苦耐劳、敬业奉献、团结包容、战天斗地的铜山精神。

彝族文化

东川原为彝族的发祥地之一,至今在东川的阿旺镇、红土地镇(原法者乡)、原姑海乡、汤丹镇、舍块乡等还散落着许多彝族聚居村。由于地处边远、社会经济发展滞后,这些村寨至今还保持着彝族原始宗教及文化的遗痕,但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,现代文化的渗透,这种珍贵的文化形态已濒临灭绝。彝族文化表现比较集中的如阿旺镇的拖潭村。

民居:拖潭村民居仍保存着彝族民居的特色,大部分仍以石头砌墙或泥土充墙而成,但屋顶已经由原来的茅草盖顶改为瓦盖顶,少部分人家建盖空心砖房。

按照拖潭村彝族习俗,姑娘长到14岁就算成年了,晚上就要离家到“公房” 去住,公房就是年轻人谈情说爱唱歌玩乐的固定场所。拖潭的“公房”制度仍保存完好,当地公房俗称“羊圈楼”。

服饰:拖潭村彝族主要穿着自己纺织、自己缝制的麻衣、麻裙,或纯羊毛纺织、缝制的内衣、褂子或长裳。不分男女,头上都包裹“青帕”,妇女腰间裹一块毛毡,具有浓郁古朴的民族特色。但由於生产劳动的需要,日常生活服饰基本汉化,民族服饰只在节庆活动或重大喜庆日子才穿。

节庆:彝族节庆活动较多,除了与汉族人一起过春节外,拖潭村的彝族过“二月二”、“密枝节”、“火把节”、“插花节”、“正月初十”等。部分节日保存有浓郁的民族原始宗教特色。上述节日形态各异,程序繁杂,大都要搭青棚、唱歌、跳舞、打歌场、吹着芦笙,载歌载舞,走村串寨,除庆贺节日,庆贺丰收,同时还含有驱恶除邪,消灾免难、祈求神佑的内容。

祭祀活动:拖潭村的祭祀活动主要有祭火神、祭龙神、祭山神等。这些祭祀活动都有着典型的彝族原始宗教的神秘色彩。贯穿着异族人“神灵无处不在”的原始宗教思想,都表现出彝族对神灵及祖先的崇拜。

祭祀活动都由西波(毕摩)或村中长者、或推选出有威望的成年男子主持。介时妇女不得参加。家家户户参加祭祀活动的男人要穿上节日盛装,敬献祭品。整个过程极其繁复,并有许多禁忌。所以,祭祀活动的主旨都与驱恶除病,消灾避难,祈求神灵保佑来年人畜兴旺,五谷丰登有关。

民俗:拖潭村彝族生活、生产习俗内容繁多,他们把婚丧都视为喜事,俗称“红白喜事”,办理红白喜事的程序都比较烦琐。红喜从提亲开始就有许多讲究,每个过程都用“唱”的方式来表达,有固定的调式,如:“迎亲调”、“送亲调”、“入门调”、“坐堂调”等,成亲的当天,男方还要到女方家“抢亲”。一般婚礼都要举行三天,要搭青棚,“请叫花子”、请乐队,跳芦笙舞。

拖潭村彝族丧俗也比较繁琐,尤其是老人的丧葬程序极为复杂,提前报丧,搭青棚、要做法事、设祖灵、跳歌场、请西波(毕摩)念丧葬经,指路径,所有亲人披麻带孝送灵柩上山。拖潭村彝族认为,人死了灵魂不死,届时“灵魂”脱离躯体。栖息于村后的密枝林。

拖潭村彝族的“喊魂”习俗也与 “灵魂”脱离躯体的观念有关。一般小孩受了惊吓,他们就认为小孩的灵魂被吓得“魂不附体”了,因此要请西波(毕摩)为小孩“喊魂”,让小孩的灵魂重新回到躯体上来。